發新話題
打印

[生活健康] 父母憂鬱焦慮 孩子也擔心

父母憂鬱焦慮 孩子也擔心

父母憂鬱焦慮 孩子也擔心

開學已經過了四週,身為父母的你擔憂著孩子是否適應新學校、新班級還有身心健康,甚至有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嗎?或想過孩子也會擔心你的心理健康嗎?一份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的研究指出,三分之一青少年的父母患有憂鬱或焦慮症,且將近四十%的青少年至少擔心一位父母親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於二○二二年十二月進行,以芝加哥大學國家意見研究中心(NORC)中的成人及青少年代表小組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十四至二十五歲青少年/年輕成人、其父母與照顧者進行調查,共有三九六名青少年、七○九名年輕成人和七四八名家長或照顧者,其中包括三二一對青少年及其父母。調查重點包含:感知的壓力源、人際關係、對父母和學校的看法、尋求幫助的策略等。

結果發現,患有焦慮和憂鬱症父母的比例與青少年大致相同(十五%的青少年感到憂鬱,十六%的母親和十%的父親感到憂鬱);父母親的憂鬱和焦慮與孩子在學業、情緒和身體上的問題有關。四成青少年表示希望父母「更常詢問他們的實際狀況並做到真正的傾聽」;五十六%患有憂鬱及焦慮症的青少年會向朋友尋求情感支持,而向父母尋求的比例為三十二%;同時研究也顯示,相較於沒有憂鬱的青少年,憂鬱的青少年在有一位憂鬱的父親或母親的比例上約高出五倍,而愈擔心父母情緒健康的青少年也愈不願意向父母求助。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在家庭角色分工上,孩子較被動,特別在「情感表達」上,大多是長輩主動關心,青少年通常不太會或不了解如何明確表達內心的不愉快,認為他人應該知道我的情緒,如果他人提問,孩子通常會迂迴或簡短回應,而彼此的解讀意義常不一致。他建議讓青少年先了解情緒的分化,包含正負向情緒;家長用引導式問法,像為什麼這麼想、你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等,多讓孩子表達,協助他們釐清情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發現父母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關的,想協助青少年家長自己需把對心理健康重視與維護的優先次序排在前面。父母對問題的看待或解決方式對孩子而言,就是很好的示範。她說,感到焦慮或緊張,其實是表示對事情在乎,在乎是必要的,但如何能不至於「太」在乎,家長需釐清檢視自己的情況,留意工作與生活間是否取得平衡,其次適時提供放鬆的時間及空間,最後則積極分享自己的所見資訊、多參與朋友或社區的活動,同時邀孩子一起,像校內舉辦的家長講座、課程,學習其他知能,展現積極行動力。

葉雅馨提醒,傾聽青少年的意思是聽他敘述,不批判或急於提供意見。適時同理孩子,讓他知道:「我是支持你的,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告訴我」。也試著學習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讓孩子理解即便是父母也會有煩惱,談論這樣的情緒是可行的。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