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楚國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楚國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春秋時的楚國長期與晉國爭霸﹐諸侯患楚之強。雖然吳國一度攻破郢都﹐但楚在秦國的幫助下頑強復國﹐到了戰國時變得更加地廣人眾。進入戰國後﹐魏國、齊國、秦國稱霸時﹐都能壓制楚國。趙國崛起後也享有山東頭號強國的威名。哪怕趙國在長平與邯鄲之戰中元氣大傷﹐楚國也未能抓住機遇重新崛起。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傳統強國喪失了一統天下的資格呢﹖
  楚國霸業是被秦國毀掉的。商鞅變法以來﹐兩國每隔幾十年就要大打一次﹐楚國次次輸。如果我們對照秦國伐楚功臣名單就會發現裡面有不少楚人。秦楚第一輪大戰在秦惠文王時期。楚人甘茂輔佐秦軍主將魏章(魏人)和副將樗里疾(秦人)殲敵八萬俘虜楚軍主將等七十餘人。
  秦楚第二輪大決戰在秦昭王時期。秦人白起、司馬錯打得楚國遷都﹐但他們的後盾領軍國大計的相邦魏冉是楚人。
  秦楚第三輪大決戰在秦始皇時期。滅楚首席功臣是秦人王翦﹐第二功臣是祖上齊人的蒙武﹐但楚人李斯出謀劃策的貢獻也很大。假如甘茂、魏冉、李斯不入秦的話﹐秦國帝業會生出很多波折。遺憾的是這些人離楚入秦是必然。他們留在楚國沒前途﹐因為執政的老貴族們不會給機會。
  楚國軍政要職被昭、景、屈三大家族壟斷。以楚懷王時期為例﹐伐魏主帥是柱國昭陽﹐大將軍屈丐就是丹陽之戰被俘的主將﹐將軍景缺也死於對秦作戰。到了戰國末期﹐項氏(項羽家族)也世代為楚將﹐對江東楚人號召力不亞於楚王﹐故能成為反秦領袖。
  當年吳起入楚變法﹐一度取得成效。可惜楚悼王死後﹐吳起死於守舊派貴族的圍殺。新君楚肅王清洗了大量涉案貴族﹐卻又和貴族集團妥協。此後﹐楚國很少再重用外邦人﹐最多是虛尊高位而不給實權。比如﹐由齊入楚的田忌﹐沒有做楚將﹐最終回齊。由秦入楚的陳軫﹐勸阻過楚懷王不要擊秦﹐奈何沒話語權。趙國名將廉頗晚年做過楚將﹐可惜無戰功。他生前感歎道﹕「我思用趙人。」言下之意﹐外來者指揮不動跟貴族盤根錯節的楚軍。
  因此﹐像甘茂、李斯這樣的布衣之士﹐留在楚國頂多給昭、景、屈、項做副手﹐難以當上卿相。魏冉的貴族身份是沾了姐姐宣太后的光﹐他是秦國外戚﹐而非楚國本土貴族﹐在楚國也同樣玩不轉。他們只是無數流失外國的楚才中成就最高的幾位。
  楚國因為貴族政治積弊喪失了自我革新能力。但楚國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地盤最大的諸侯。楚懷王吞併越國後﹐疆土北至今天的山東、河南南部﹐東鄰大海﹐西接秦國的巴蜀地區﹐南至南海。除了巴蜀雲貴外﹐幾乎整個南方都是楚國的地盤。不過﹐楚國對最南方的百越地區控制極為鬆散﹐真正有效控制的是西楚、東楚、南楚三地。
  從淮北的沛縣、陳縣到汝南、江漢地區都屬於西楚﹐徐州以東至東海的吳越之地屬於東楚﹐長江以南的衡山、九江、豫章、長沙、蒼梧等地屬於南楚。總體而言﹐西楚和東楚開發水平更高﹐南楚的開發水平較低。楚國多次遷都﹐但政治中心一直在西楚範圍內。三楚之間往往有高山大川相隔﹐楚國可以憑借眾多山水節節抵抗敵軍。
  楚國太大了﹐諸侯根本沒法一舉滅楚。西周昭王第二次興師伐楚時溺水身亡﹐其王牌軍宗周六師傷亡殆盡。晉與楚爭霸多年﹐但多在中原交戰﹐不敢深入楚地。就連攻入郢都的吳國也未能佔領整個西楚﹐有長江為屏障的南楚更是毫髮無損。楚國遷都後仍是大國。
  在戰國七雄中﹐秦獨佔西北和西南﹐山東五國在北﹐唯楚居南。楚國不像魏、趙、韓是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國﹐而是攻防兼備的「負海之國」。但楚國地域廣袤﹐跟秦、韓、魏、齊接壤﹐領土糾紛複雜﹐敵人並不比四戰之國少。況且﹐楚與北方諸侯積怨已久。比起剛冒頭的西方秦患﹐從春秋時代持續數百年的南方楚患﹐更令中原列強警惕。這導致楚國在合縱連橫鬥爭中很難找到合適的站位。

TOP

發新話題